打开

科普帖:坦克的表兄弟

点兵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2016-09-15 14:10:55

二战时期的装甲部队


坦克是老大

坦克,是现代地面作战的重要武器平台,被誉为“陆战之王”,诞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烽火硝烟中,是一种同时具备强大的火力、高度的越野机动性和坚固的装甲防护力的履带式装甲战斗车辆,是火力、机动和防护三大要素的完美结合。主要执行与对方坦克或其他装甲车辆作战,也可以压制、消灭反坦克武器、摧毁工事、歼灭敌方有生力量,是战争中极具威力的武器,尤其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更是成为影响战争进程的重要武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坦克一般重量在30吨,主要装备1门中等口径(47毫米到88毫米)坦克炮,最大速度在40公里左右,最显著的识别特征是履带式和可转动炮塔。各国最典型的坦克有苏联的T-34、美国的M4“谢尔曼”和德国“虎”式等。

二战时期德国的“虎”式坦克


大表弟突击炮

突击炮,德语“Sturmgeschütz”,和坦克的血缘最近,从外形上就是没有炮塔的坦克,或者说就是简化版的坦克,这样车身相对比坦克低矮,而且由于没有炮塔的限制,反倒可以比坦克安装威力更大的火炮。同时也由于少了炮塔,在生产上也比坦克更简单,更少工时更少成本,在战时可以比坦克生产更多更快。
突击炮有履带式的,也有轮式的。德军将突击炮一般用来支援步兵进攻和摧毁敌人的坚固阵地,主要目标是敌方的碉堡、工事和火力点。二战时德军突击炮由炮兵指挥。在坦克数量不足时也经常搭载长身管的反坦克炮,担负反坦克作战任务。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坦克的发明就是为了配合步兵进攻,突破敌方工事坚固的防线,后来才逐渐从突击兵器转变为了打击兵器,而突击炮倒是继承了坦克发明时的初衷,并且在战争中比坦克制造更简便,成本更低廉而受到重视和发展。


二战中最著名的就是德军的III号突击炮,俗称三突,在III号坦克的底盘上安装1门75毫米火炮。虽然突击炮设计的初衷是支援步兵作战,但凭借没有炮塔的低矮车身,更难以被对手发现,因此在坦克对战时还是很占便宜的,比如三突1942年9月的参战首日就击毁了20余辆T34,而自己无一损失,一时声名大噪。

二战德军最著名的III号突击炮


二表弟坦克歼击车

坦克歼击车,德语“Jagdpanzer”,又叫驱逐坦克、歼击坦克。在二战中,面对苏联坦克的性能优势,德国又一时难以研制出相匹敌的坦克,于是就将一些大口径反坦克炮安装在坦克底盘上,并加上比较坚固的防护装甲,主要用来打击敌方的坦克目标,作为专业的“坦克杀手”来使用,通常认为坦克歼击车就是自行反坦克炮,是一种装备反坦克炮的装甲战斗车辆。其实两者还是有所区别,“自行反坦克炮”偏重在“炮”,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机动的反坦克炮;而“坦克歼击车”偏重在“车”,也就是能够歼击坦克的车辆。具体区别集中体现在底盘上。通常来讲,自行反坦克炮的底盘性能较低,通常是已经退役或淘汰的老旧坦克底盘,装甲防御较弱,只能为反坦克炮提供最基本的机动和防御能力。而坦克歼击车的底盘性能就要高得多,往往采用现役中型甚至是重型坦克的底盘,不仅能够为坦克歼击车提供高性能的机动能力,而且还有可能为其提供更强的防护或火力。从外观上看,自行反坦克炮多为敞开式战斗室,而坦克歼击车多为封闭式战斗室。这是两者一个比较明显的区别。


二战中最著名的坦克歼击车就是德国的“斐迪南”,是波尔舍公司利用在竞争“虎”式坦克中落选的的VK4501(P)样车底盘,安装1门88毫米炮,等于就是另一种的“虎”式。在库尔斯克战役中首次参战,德军两个营的“斐迪南”坦克歼击车,摧毁了苏军大量的坦克、自行火炮,并在德军进攻阶段取得一定的突破,是德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威力最大的一种坦克歼击车。

德国的“费迪南”坦克歼击车是二战中最著名的坦克歼击车


美军最著名的坦克歼击车则是M10“狼獾”,采用M4“谢尔曼”坦克,装备1门76毫米炮,能够在1000米距离击穿100毫米装甲,在战争中也有出色表现。
战后,坦克歼击车继续得到了发展,还出现了在轮式车辆地盘上安装反坦克炮的坦克歼击车,成为“小车扛大炮”的典型,也成了坦克歼击车发展的新潮流。

战后发展起来的轮式坦克歼击车


血缘更远的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德语“Geschuetzwagen”,又叫强击炮。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出现了,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得到了长足发展,战后更是成为在装甲部队中仅次于坦克的重要装甲战斗车辆。自行火炮除按炮种分类外,还可按行动装置的结构形式分为履带式、轮胎式和半履带式;按装甲防护分为全装甲式(封闭式)、半装甲式(半封闭式)和敞开式。最典型的自行火炮是履带式并有装甲防护固定炮塔的,和坦克相比,自行火炮的火炮口径更大,威力更强,履带式自行火炮的越野机动性能和坦克不相上下,但防护性比坦克稍逊一筹。
自行火炮主要就是用来伴随坦克进行作战,为坦克提供炮火支援。也可以为步兵提供伴随炮火支援,以保证火力支援的不间断,使炮兵和装甲兵、摩托化步兵的战斗协同更加紧密。相对来说,自行火炮的关键词是炮,就是能跟上坦克行动随时为坦克提供支援的炮,所以和坦克的血缘就比较远了。
二战中德军最著名的自行火炮就是“野蜂”了,在III号IV号坦克的混合底盘上安装1门150毫米榴弹炮,比IV号坦克的75毫米炮口径整整大了一倍,清楚诠释地了自行火炮关键在炮的本质。

二战时期德军的“野蜂”自行榴弹炮


装甲运兵车和步兵战车

装甲运兵车和坦克的血缘还要更远,主要就是能够搭载步兵跟随坦克作战的装甲车辆,以便步兵能随时为坦克提供步兵的近距掩护。主要强调能具备和坦克一致的机动性,而防护和火力几乎没有。二战德军最著名的装甲运兵车就是SD.KFZ.251系列半履带车,几乎在所有的战场都看到SD.KFZ.251半履带车的身影。但半履带车设计初衷是想取轮式和履带式两家之长,但也不可避免的继承了两种系统的缺点,所以在战后逐渐被淘汰。战后的装甲运兵车要么是轮式,要么是履带式,再没有出现这种混搭的形式了。

二战时期德军的装甲运兵车主要都是半履带式的


战后步兵战车在装甲运兵车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这两种装甲车辆都是搭载步兵伴随坦克作战的,但还是有所偏重,装甲运兵车强调“运”,主要就是为了在战场上输送步兵,防护和火力都很弱。而步兵战车更强调“战”,除了能和装甲运兵车一样搭载步兵外,还装备小口径火炮或导弹,具备更强的战斗力,既能运兵,更能战斗。得益于反坦克导弹的发展,步兵战车利用装备的反坦克导弹在一定条件下甚至可以与坦克一较高下,比起装甲运兵车自然是更进了一步。
战后最著名的步兵战车当属美国的M2“布雷德利”步兵战车,除了可以运载7名步兵外,还配备1门25毫米机炮、1挺7.62毫米机枪和1具“陶”式反坦克导弹发射架。

战后最著名的步兵战车美国的M2“布雷德利”


(特约撰稿人:周明 编辑:胡琰琦)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