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评论:中泰“潜艇案”仍然跌宕起伏
点兵
特约评论员 鲁宁
2016-07-02 15:58:09
中国元级潜艇
泰国防长巴威·翁素万昨天(7月1日)对泰媒宣布:泰国决定出资10亿美元,购买3艘中国元级潜艇。消息传至国内,各大军事网站均将此消息置于主页头条位置。各大军事论坛上,坛友们的喜悦心情流淌在字里行间。
笔者也一样欣喜,若中方能拿下这宗军购订单,其实际价值远超军购本身,对深化中泰战略合作关系,无疑是个重大标志性事件,其地缘政治价值远远大于中方从中赚取的真金白银尔。
可正因为地缘政治远比元级潜艇内部构造要复杂无比,所以,笔者的欣喜伴随着冷静和清醒。笔者在此断言,这宗军品生意绝不会那么简单。
首先,在笔者看来,泰国防长玩政治尚欠火候,在现有泰国政体下,泰军方购买中国潜艇很急切不假,但军方只有建议权,最终的决断权在泰国国会。其基本的决策流程是:军方建议——政府审核——国会拍板。可是,以美国最为典型,但凡“三权分设”的所谓民主国家,国会与政府“各吹各的调”——相互内耗乃政治常态。遑论泰国这类“准民主国家”,只有民主之“形”,缺乏民主之“实”。
其次,把时间长镜头拉回到一年前,泰国军方已为购买中国潜艇放过一“炮”,却未能放响。
“炮杖”质量没啥问题,可地球人都明白,美国的“捣蛋”是个大问题。由于美方以停止援助相威胁,外加“美式”NGO早已渗透至泰国社会的“毛细血管”,泰方忌讳于国家“安定团结”,遂于去年9月将此宗军购暂时“冷冻”了起来。
泰国急于组建潜艇部队,却囊中羞涩。客观讲,美国的干涉在一定程度上也提升了泰方要价能力。这不,原本中泰已商定,10亿美元由泰方在7年内分阶段支付完毕,美国一搅和,泰方要求将分期付款延长至11年。最后中泰各退一步,付款期限改成10年。
时隔一年,在邀请德、法、俄等多国重新招投标,再“玩”了一轮“采购程序正义”之后,泰军方再次高调宣布选定中方,决不意味着美国会就此罢休。相反,美方搅黄中泰潜艇交易尚有“千方百计”可使。何以如是,答案就在二战结束以来70余年中泰美三方错综复杂“三角关系”的“历史密码”中:二战结束新中国以降。泰国成为美对华构筑的月牙型包围圈之关键一环,中国则一度用种种方式钳制泰国军政府……1972年后,中美和解、越战结束、中国改革开放、中泰关系得已重新定位。
进入新世纪,泰国搭中国经济高速列车斩获颇丰,中泰由早年的对抗关系,逐步转化为全面经贸合作。2012年中泰关系再度升格,双方开启“全面战略合作”新时代。然而,中泰关系固然今非昔比,但泰方经济上靠中国,安全上傍美国的外交基本面,并未出现质的改变。
2010年以后,美国高调“重返亚太”围堵中国崛起,且“重返力度”连年加码。始于越战结束、终于前苏东集团解体而疏远的美泰关系,甭管是否出自泰方本意,都必然要重新热络起来。识者所知,在大国博弈的东南亚大棋盘上,作为小国之泰国,重构泰美关系,乃身不由已之必选。
2012年黄岩岛事件爆发,美国南海战略出现“一边倒”,迫使并非南海主权声索国的“泰、缅、柬、老”四国,在处理对华、对美关系时,变得更加小心冀冀。毕竟,动辄就以航母战斗群“撒泼使横”之美国,东南亚小国谁也开罪不起。何况,泰国是东南亚大国博弈中寻求生存缝隙的高手之一。
尽管美国的阴霾再次笼罩了东南亚的天空,但小国心里自有一杆秤。以泰国为例,从火炮、装甲车、坦克再到护卫舰,这些年也没少购买中国货。诸君莫以为那是中方以价廉物美取胜,而是小国也善于审时度(夺)势也。中美博弈,中国在崛起,美国在守成,势在哪一边,小国皆心知肚明也。
可潜艇就不同了,对于不可能“拥核”之泰国,那就是战略级武器,美方岂能轻易就遂了泰国的愿。所见,中泰“潜艇案”,成与不成都不奇怪。成最好,若不成,众军迷也不必纠结气馁,更不必愤愤然。只要势不变,拓展军品贸易,中方的最大优势是“时间”。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