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26″

视频 | 90后夫妻回到大山 只为给山村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叩击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楚华  张凯

2022-08-26 09:38:41

孩子渴望的眼神,是她们决定在“山村入户早教”这块试验田里长久“耕耘”下去最强大的支撑。


“一个感性的人”,王丽梅如此评价自己。


从贵阳回到山村工作的4年里,让她红了眼眶的瞬间有很多。



作为“慧育中国:山村入户早教计划”项目毕节市七星关区大银镇的总督导,王丽梅时常跟随家访员“入户随访”。有一个孩子的家,住在村子偏远的半山坡上。每次她和家访员刚把车停在山脚下,便看见孩子们一路小跑下山迎接。无一例外,哪怕正在吃饭,孩子们也会端着自己的饭碗飞奔来迎接。


入户早教项目的对象,是当地6到36个月大的孩子。但是,家访员们在给一个适龄的孩子做早教时,经常会有附近三四个家庭的十几个孩子跑来围在一旁。他们已经超龄甚至有的已上小学,但也挡不住他们的好奇心。



从“出走”到“归乡”


曾经,为走出大山,王丽梅埋头苦读,成功考入贵州师范大学。毕业后,为了能够更好地照顾即将出生的孩子,她和丈夫一同回到了家乡,并参与到山村入户早教的项目当中。


这个工作,她一做就是四年。如今,这些山村的孩子们,成了她坚持下去的理由。



作为项目总督导,每逢周日、周一,王丽梅需要同督导一起,带领62名家访员分组备课。


此外,王丽梅还需要跟随家访员入户随访,帮助她们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这天,有家访员向王丽梅求助。一个孩子的母亲患有精神障碍,每逢家访员上门,她都拒绝参与。偶尔,这位母亲还会情绪激动地辱骂家访员,并阻挠家访的进行。



家长拒访,王丽梅并不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情况。在大银镇,目前适龄的孩子中,有3户家庭拒绝家访。


入户随访要求至少一位家长陪同,学习家访员的早教技巧,并将“课程”延伸下去。但是,有奶奶以“耽误自己做农活”为由,拒绝家访;更有家长“嫌麻烦”,不愿配合。哪怕王丽梅和家访员多次上门沟通,均无果而终。


但是,哪怕有一线希望,她们也不愿放弃。


到达孩子家里后,王丽梅发现孩子母亲冷漠地坐在沙发的另一侧。孩子的父亲早早出门去邻村炒烟叶。夏季,是他做工最忙碌的时候。为了让家访顺利进行,王丽梅决定给孩子父亲打电话。


很快,孩子的父亲骑着电瓶车赶回来,手上、身上沾满了烟油。



作为家庭的支柱,为了养活家人,他每天都早出晚归。深夜回到家,孩子已经入睡。大部分时间,他都是将小儿子交给母亲还有上小学的女儿照看。


孩子母亲的精神状态不稳定,孩子的奶奶年近八旬,没有文化,根本无法教育孩子。因此,孩子父亲还是希望一周一次的家访不要中断。在他看来,生活在农村,这样接受教育的机会是花钱也买不来的。



更触动王丽梅的,是每一次互动时,孩子和姐姐都享受其中。王丽梅建议,孩子父亲不在家的情况下,家访员可以避开母亲,并让孩子的奶奶和姐姐一同参与家访互动。“只要父母中有一方愿意,我们都要坚持做下去。”


从“水土不服”到“落地生根”


曾走出过大山的王丽梅,深知教育的重要性。但也正因此,在山村里推广项目的过程中,她常常会被无力感裹挟。


她和伙伴们所做的,无法改变很多父母为谋生计无奈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事实,也无法逆转很多根深蒂固的传统的教育理念。


4年来。她经历了项目在教育观念滞后的山村落地时的“水土不服”,也见证了科学的育儿理念在大山里逐渐生根发芽。



项目推广之初,每周一次的备课,也成了家访员的“牢骚大会”。在入户家访的过程中,他们遇到了太多的质疑和不解。


最初,很多人不看好这个项目,他们认为是纯粹浪费钱、浪费精力。如果是扶贫,还不如“直接给我们发钱”。面对免费送上门的早教服务,有的家长也很警惕。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甚至还叮嘱家中的老人一定要看好孩子,“没有天上掉馅饼的事情。”


王丽梅带领当地的家访员,一次次上门做工作。这样的磨合,王丽梅和团队花费了近半年的时间。


改变,在一次次的坚持中悄然发生。


当初认为家访只是“过家家”,执意带孩子外出打工的母亲,看到邻居孩子的变化,主动要求参与家访。


原本整日刷手机,只会放任孩子“野蛮生长”的家长,在家访员的引导下,知晓了陪伴的重要性。



生活在尚未加入“入户早教”项目的村子的村民,“眼馋”别村孩子的成长,前来咨询什么时候才可以轮到自己家。


在项目初期屡屡受挫,曾辞职继续外出打工的家访员,为孩子们选择再次留了下来。


2018年12月,这个“有了群众基础”的项目,终于顺利在全镇推广。


2021年底,“慧育中国——乡村入户早教计划”试点工作从大银镇拓展到林口镇、朱昌镇、层台镇3个乡镇的43个村。并采用“早期养育中心”和入户家访相结合的方式,让科学的早教育儿理念惠及更多的家庭。



目前,项目已覆盖3500多位婴幼儿,接受入户家访的有1700多,另有1300多位婴幼儿在各村镇的“早期养育中心”接受早教。


毕节市七星关区0—3岁早期养育项目项目办负责人陈让军,一直在为项目的落地推广奔波忙碌。儿时,父亲给他买的一只小皮球,是他为数不多与父母互动的玩具,也成为他童年抹不去的快乐的记忆碎片。他希望,这种快乐的记忆,可以定格在更多孩子的脑海当中。


目前,全国范围内,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还在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推广试点工作。目前,除毕节儿童示范区外,项目共拓展至全国10省12县。


为了给山村的孩子们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许许多多的 “王丽梅”们决定在这片“试验田”里长久地耕耘下去。



 “一份真正好的工作,并不是靠高薪水来留住人。”孩子渴望的眼神,对王丽梅来说,是最强有力的支撑。


王丽梅是一个内心丰满的人,小小的收获她也能够满足。她的心愿很简单:多年以后,当孩子回忆起童年,想起家访员,心里会多了一丝温暖、快乐。她也希望大家踏踏实实地努力之下,能够给山村孩子们的未来多一个选择,多一种可能。


(看看新闻Knews记者:楚华 张凯 视频剪辑:朱玲敏 实习记者:滕越 实习编辑:赵寒旭)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