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35″

视频 | 家国70载|三代建筑师 倾情绘制家国蓝图

SMG摄界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丹青  徐晓  夏琪

2019-10-06 22:44:16

                                                       如果说,城市是一棵自然生长的树,那么建筑就像是年轮和枝叶,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又不断在更新。建筑设计师,是蓝图描绘者,也是时代记录者。

在上海,有这样一户建筑师家庭,三代人前赴后继加入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从国家"一五"计划至今,倾情绘制家国"蓝图",与上海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父亲汪敏勇: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夯实“地基”

1952年,建筑工业部华东工业设计院,于新中国百废待兴之时诞生。它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不言而喻:设计建设现代化厂房,让振兴国家的引擎轰鸣起来。当时,华东院合并了众多解放前上海的私营建筑事务所,不拘一格降人才。汪敏勇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解放前,汪敏勇在上海雷斯特工学院学习建筑设计,之后又到美国纽约大学深造。学成回国后,在江西路的一家私营建筑事务所工作。进入华东院后,成为主攻建筑结构的设计师。由于专业扎实、认真严谨,很快便投入到国家"一五"计划的重点工业项目中。纱厂、水泥厂、码头、仓库……他的足迹遍布全国,为一座座基础工业设施开展结构设计。而基础结构,对于工业建筑至关重要。比如一台万吨水压机,或者一个大型的加工设备,基础不牢靠,机器加工的精度都会受影响的。1955年至1957年,汪敏勇作为设计总负责人,参与了武昌造船厂、长春客车厂的建设,为这两项"国之重器"的生产,夯实基础。

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汪敏勇作为业务骨干被派到苏联实习。他翻译了《动力机械基础设计技术规范》,填补了当时国内在这个领域的空白。回国后,他又应建工部的要求,编撰了国内首套动力机械基础设计讲义,开展全国范围内的讲习。如今,他当年密密麻麻的笔记、一笔一划手绘的图纸,还是会令人觉得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十分震撼。

儿子汪孝安:城市地标缔造者 描绘生活的建筑大师

汪孝安,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首席总建筑师,上海市市政府参事。年逾六旬,顶着烈日,仍健步如飞下工地,精心打磨每个细节。他说,这种认真和执着,是从小耳濡目染,受到了父亲汪敏勇的影响。


汪孝安出生于1953年,正是父亲入华东院的第二年。自他记事起,父亲一直在工作,或者不在家。父子二人并不算亲近。虽说父亲是新中国建筑行业领域的专家,但因为很少与子女提及工作,小时候的汪孝安对建筑师并没有什么概念。16岁那年,汪孝安迎来了人生第一次转折。

1969年上山下乡,汪孝安去了黑龙江农村插队,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呆就是十年。1979年,顶替父母参加工作的政策,让汪孝安的人生再次发生改变。为了让儿子回沪工作,本可以再多干几年的汪敏勇提前办理了退休。于是,兜兜转转,汪孝安最终还是接过了父亲的衣钵,以工人编制进入了华东院。当时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从最基本的搬机器、写记录干起,边做边学。

1980年,经过文化补习和层层考试,汪孝安进入了华东院的设计所。不断地学习进修,再加上从小耳濡目染,读图能力强,让汪孝安很快真正进入到了建筑设计的领域。80年代住房紧张,华东院承担了上海成片新建住宅和公共设施的设计任务。汪孝安也开始独立设计公房和配套完善的新村,现代化的社区初见雏形。



到了90年代,浦东开发开放。国外建筑行业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让汪孝安这一代建筑设计师们有了前所未有的紧迫感。为了缩短差距提升能力,华东院开始与境外事务所进行项目合作,不断学习先进经验。而在追赶的同时,汪孝安也致力于创新突破,打造具有国际水准、服务城市发展需求的原创作品。在上海广播电视国际新闻中心的方案设计中,他大胆提出"大空间、大跨度、灵活空间"的理念,17米的主梁中没有一根支撑的立柱,成为了当时高层建筑设计里的独创,获得了国家优秀设计银奖。也因此,国家重大项目中央电视台新台建设工程中,华东院成为了唯一的中方设计合作方。作为中方总负责人的汪孝安,跟进这个项目长达17年。

2002年年底,中国成功申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世博园区的总体设计、永久性场馆的方案设计,国内外竞争激烈。向来性格内敛温和、自诩"不太热血"的汪孝安,对于家门口的重大项目,心里默默下了"军令状":拿不下,就辞职。

集合华东院全院的力量,无数个方案的比选,日日夜夜。最终,一轴两馆,都由华东院来完成的。其中,世博中心和世博文化中心是原创作品,也是在国际竞标中脱颖而出。

建筑要紧贴时代脉搏,为人们生活需求服务,而不仅仅是几座"地标",这是汪孝安一直以来的设计理念。当年横空出世、惊艳世人的"世博文化中心",在设计之初,就提出了打造国际级文化娱乐集聚区的长期目标,并引入了美国AEG、NBA和上海东方明珠三家娱乐行业领军企业组建了管理公司,对场馆提出了具体的使用标准。这样一个多功能的演艺场馆,实属国内首创。时至今日,世博会谢幕近十年,它依然是上海最热门、吸引最多国际顶尖演出、活动的场馆。

孙女汪一宁:兢兢业业打造新时代城市商业综合体

80后的汪一宁,汪家建筑设计师第三代,如今也在华东院工作。爷爷在她四岁的时候离世了,所以对于建筑设计师最初的印象,是在爸爸的一张张图纸里。


从事建筑设计师十来年,汪一宁如今在商业综合体的地下空间设计上独当一面。比起十年前,如今的商业建筑项目体量大、功能多、周期长,地下空间更是复杂,需要作大量的协调工作,甚至有些琐碎。有时候,项目推进到一半停滞了,投入的心血,也可能无法最终呈现。但在汪一宁看来,热爱事业、细致认真、有责任感,这就是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必须具备的品质。爸爸是这样,爷爷也是这样。

建筑设计,并不是高精尖,但是它和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建筑所形成的城市环境,街道格局,都给予人深刻的感受,给予城市发展的空间。汪家三代华东人,诠释了建筑设计师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城市同呼吸共命运。

(看看新闻Knews记者:丹青 徐晓 夏琪 实习编辑:浦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