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视频| “小朋友”画廊刷屏 但有这些质疑 你还会捐吗?
![](https://p.statickksmg.com/image/2017/05/22/ded7ee9551e460d16304e7fd26793330.png@72w_72h.png)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黄艳琳
2017-08-30 00:24:59
今天,很多人的朋友圈被一些或带着或抽象或浪漫色彩的“小朋友”画作刷屏了!它们都来自腾讯公益平台上一个名为“用艺术点亮生命”的募捐活动,背后实际策划者是一家叫作“WABC无障碍艺途”的公益机构,并由具有公募资质的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负责善款接受。
这些画作创作人的年龄跨度从十几岁到40岁,算不得都是小朋友,但他们有着一层特殊身份,可能是自闭症、精神障碍、脑瘫或唐氏综合症患者,也就是人们眼中智力层面的“小朋友”。
这些画作每幅售价只有"1元",只不过,被买下来的画并不能带回家,而是可以保存成为手机壁纸,或者在朋友圈转发。正因为价格非常低,又是一群特殊群体,这个活动很快就引爆为现象级。截至8月29日14:30,这一活动已募集到了15029044.79元善款,共有580多万人参与募捐,也完成了预设的筹款目标。就连这一活动的策划人苗世明也在采访中表示“超出了绝对预期,这原本是准备做线下活动,没想到线上先火了,就连腾讯也很惊讶。”
不过一说慈善,最怕反转。在这场活动火爆几个小时之后,网上的质疑声便开始嚷嚷起来。
质疑一,这到底是募捐还是义卖?
苗世明正是“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机构的创始人,曾经策展经历让他发现“脑部残障人士对艺术的感觉是后天学也学不来的,有时,非语言形式却能更好表达内心世界”,于是他就陪着这些“小朋友”画画,坚持去挖掘脑部残疾人士身上巨大的原生艺术创造力,苗世明认为他就是去“寻找梵高”。
腾讯公益 “用艺术点亮生命”发起人、策划人苗世明,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专业,“WABC无障碍艺途”公益机构创始人
然而就有网友质问,你可以教他们画画、挖掘他们的艺术潜能,但为何要卖这些画呢,这到底算募捐,还算义卖? 对此,张玉霞律师解释,“在我眼中,义卖是募款的一种形式,只是一种特殊的形式。因为如果说普通的买卖商品应该双方等价有偿,这个物品值多少价格应该卖多少价格。但是如果说是义卖的话,这个价格一般来说都远远超过这个实物的基本价值,这中间就包含了一部分善意,这种善意其实也是募款一部分,所以我觉得它只是一种募捐的特殊形式。”
质疑二,通过互联网平台募捐,有违《慈善法》吗?
这次活动短短几个小时里就达成募捐的目标,得益于互联网平台日众筹和社交营销。不过看看新闻Knews记者进行了4次捐款,但从头至尾,在项目页面上都没有发现公开募捐资格证书、联系方式等信息,仅在最后支付页面出现了深圳市爱佑未来慈善基金会。但在该基金会官网上,记者也没有查询到资格证书等信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开展公开募捐,应当在募捐活动现场或者募捐活动载体的显著位置,公布募捐组织名称、公开募捐资格证书、募捐方案、联系方式、募捐信息查询方法等。
张玉霞律师指出,这的确违背了《慈善法》相关规定的,算是违法行为。如果认为被欺骗了,可以以民事欺诈诉讼要求返还这一块钱。
28日下午,记者从深圳爱佑未来的一位刘姓负责人处了解到,此前因为人手有限,未能在项目页、官网等公开渠道上传资格证书,后续会跟进、公开募捐资格。到下午3点半,这些信息已经能够查询到。
质疑三:善款的最终使用去向真的靠谱吗?
当然任何慈善公益活动,善款最终去向最受关注。有网友质疑这活动背后是否存在投资商捞钱的可能?也有网友怀疑,这些善款能全数用到这些“小朋友”身上吗,是否主办机构会提成?
策划人苗世明在采访中如是回答——“1500万就是用于我们2018年10个城市的项目发展和新城市的培育,所有筹资都是用于给脑部残障人士提供一个艺术疗愈和社会融入的服务。”
对这样的回答,张玉霞律师表示认可。但是热心公益人士计乐却表示不认同,他觉得“不管这个钱最后是用在好的地方还是落在自己口袋,你借用的名义是这群自闭症孩子,作为一个和自闭症孩子打交道比较深的人来说,我难以接受。我觉得他们欺骗了这些孩子。”
节目嘉宾,左起:热心公益人士计乐、上海市律协社会公益和法律援助业务委员会副主任张玉霞
不过张玉霞认为,关键得了解机构和孩子家庭是如何沟通细节的,“如果机构沟通时,说你们提供这些画作,我将会改善你们的生活,或者给你们多少回报,那就是欺骗了。但如果说它一开始就告知家庭这笔钱用于哪些公益,需要你们做一些贡献提供画作,家庭也愿意,非常珍惜互相帮助的感受,那就不一样了。”
据悉,善款使用情况最终将在腾讯公益平台上进行定期公示,接受社会监督和询问(查询路径:打开微信,我-钱包-腾讯公益-个人中心-捐款记录)。
质疑四:用特殊人群的才艺“博眼球”合适吗?
这次活动虽然很多人支持参与了,但也有不少人对借用残障人士做公益感到反感,认为这是“博眼球”的手段。甚至有人质疑,为啥给“小朋友”打上引号,如果这些画不是小朋友自己画的,你还会买吗?
对此,热心公益人士计乐表示,确实有可能画不是孩子独自完成的,计乐以自己教自闭症孩子弹钢琴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自闭的意思就是说他不和外界交流,不是不愿意,是不能,所以这让人非常失望,可能你教了他十遍二十遍,他还是没有给你一个反馈。也许这也是为什么在这个社会上,其他疾病我们可以容忍,但是在面对自闭症的时候,我都分不清楚我是弱者还是他是弱者了。其实教的时候,往往家长才是真正学习的人,因为家长是会天天陪着他们的。”
所以在计乐眼中,这画到底是谁画的不重要,但机构背后的动机才重要的,“不管你以任何形式的支持,希望不是昙花一现。如果只是说偶尔来一次,我在这边我热心完了,我发了朋友圈了我就撤了,这对他们来说反而是一种侮辱,对他们反而是一种负面情绪。”
不过,张玉霞律师就提醒,“事实上大多数自闭症孩子并没有什么天赋,只是这种疾病让大家带着不同标准去看待了,所以如果过度被宣传,恐怕也会让自闭症孩子的家长感到困扰,可能会越宣传越感到无力。”
(看看新闻Knews记者:黄艳琳 实习编辑:朱晓涵)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https://skin-test.kankanews.com/mobilev2/images/live/icon_more.png)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