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闲话上海·上海第一次:上海家庭购房史
闲话上海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王幸 杨文君 张峥嵘 董一华 张浩男
2021-10-06 17:00:00
1982年,上海建起了全国首栋“鸳鸯楼”。
所谓“鸳鸯楼”就是“鸽子笼”年代大龄青年的结婚过渡用房。当时,上海人的人均住房面积只有4.3平方米,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挤在一个屋檐下是常态,大龄青年领证之后,如果能够在鸳鸯楼里分到一间10平方米的房间,那简直就是运气好得不得了。
为了解决住房供应紧缺的难题,政府还尝试过让大家换房子住,并鼓励建设商品房。这是1989年南京路交易所举办的一场房产交易会,总共推出了2675套房源。 地段好、价钱也好像蛮实惠的哦?但是,当时双职工家庭一个月工资加起来也只有200多块,这时候买房子,还不好贷款。直到1992年5月8日,上海普通职工杨希鸿,在一份借款合同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成为了中国公积金贷款的“第一人”。
贷款拿到的8万元,让杨希鸿一家从13平方米的阁楼,搬进了50多平方米的两居室,之后拥有了自己的“不动产”。
几十年过去了,您的住房条件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版权声明:本文系看看新闻Knews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