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

《光前裕后——一百个评弹人的口述历史》发行

时讯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周云  

2019-11-12 16:53:04

《光前裕后——一百个评弹人的口述历史》(简称《口述历史》)是以上海师范大学唐力行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评弹历史文献资料整理与研究”(14ZDB041)和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2012DLS001)阶段性成果,是“评弹与江南社会”研究丛书的最新力作,共计两卷,160万字。《口述历史》先后有17位博士、6位硕士参与,历经20余年,是一项浩大的抢救性文化工程。



全书分为两卷,上卷是“评弹与江南社会”系列讲座,下卷是口述访谈录。自2012至2017年的6年间,在唐力行教授的主持下,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苏州评弹文化研究中心通过“请进来”的方式,先后邀请了50位评弹人进校园开设讲座,叙说自己的故事。系列讲座持续时间之长,受邀评弹人士之广泛、多元,无论在高校历史上还是艺术界都是前所未有的创举。与此同时,团队研究人员还通过“走出去”的方式,走码头、进社区,访谈了50余位评弹人。100多位受邀者不仅有评弹界的著名演员,也有坚持“走码头”的个体艺人,既有资深的评弹理论家、行业管理者、书目创作者,也有书场经营者、票友、听客。虽然100个口述者的身份、经历、立场各不相同,但我们坚持观察者的客观立场,通过系统、科学的方式记录下了他们的真实想法与不同见解,让后人看到一个真实、变迁的时代。



从“评弹与江南社会”的新问题来研究苏州评弹离不开“新材料”,“新材料”的发掘又推动了“新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文化史已然成为国际史学的新潮流。在新文化史理论视野下,越来越多学者将“眼光向下”,关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个人命运,通过苏州评弹与江南社会的互动来揭示一个时代、一个地域、一个曲种和一个群体的发展与变迁。唐力行教授早在上世纪末就以敏锐的学术眼光,进入了这一国际史学的潮流。



《口述历史》记录、保存了100个普通人的集体记忆与历史,众口籍籍,各人的生命史存在着个性,但是个性中蕴含了共性,即他们对苏州评弹的热爱和担忧,由此而生发的思考,大体来说都是环绕着关于评弹三个终极问题展开。正如唐力行教授所言:“苏州评弹存在着三个终极问题:苏州评弹是谁?苏州评弹从哪里来?苏州评弹从哪里去?苏州评弹的基本特征、艺术规律是在苏州评弹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而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苏州评弹的艺术特征、艺术规律又规定并制约着苏州评弹往那里去。”一百个人从不同的角度,以个人的生命史,回答了这三个终极问题。这为我们把握四百年来历史上形成的评弹的艺术的本体特质,进而探讨传承、发展、创新提供了方向。论从史出,对评弹往那里去的思考是是以史为基础的,是基于对历史资料全面、深入的把握。这是正确的研究路径,也是艰苦的研究路径。《口述历史》还具有方法论上的意义,推而广之,一切戏剧、曲艺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样态,都存在着三个终极问题。我们可以从中受到启迪,找到研究的路径。如是,新时代江南传统文化必定能传承、发扬、光大。



《评弹口述历史》留下了一个时代的记忆,留住了评弹老艺人渐行渐远的身影。《口述历史》与去年推出的《中国苏州评弹社会史料集成》相结合,形成了520万字的苏州评弹史料,奠定了整个苏州评弹学的史料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相继完成与即将完成的苏州评弹评弹社会文化史研究的论著、博士、硕士论文达26部,为传统的苏州评弹留下历史的真实记录,传之后世。本书扉页设计了一条时间的长河,其中每一朵水花,就是一个苏州评弹人的照片,他们从历史的深处而来,蜿蜒曲折,汩汩不断,流向未来。我相信这个集体的记忆,将会把苏州评弹定格在历史的长河中。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周云 实习编辑:陆熠)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暂无列表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