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1″

视频 | 我在海博修文物③:揭开藏品的历史密码

SMG摄界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刘旭东  文字  李蔚欣  

2019-04-14 19:33:24

在一个又一个发现的过程中证实自我价值。



“这里的帆布不应该是绷直的。”“这里的龙骨之间按照闽南风俗需要放铜钱和镜子。”航海博物馆藏品修复部的船模研制中心一早就展开了激烈讨论。主管叶冲的桌上堆着厚厚的文献和一沓田野调查的手记。



我国的木帆船不仅仅在技术建造层面值得钻研,诸多细节,比如工具的配备、木材的使用、地方行业的术语,都载着特殊群体生产生活的习惯。为了复原和研究船体,研制中心的工作组不仅要跨学科钻研,还要实地进行田野调查,采访掌握核心技术的老工匠,和水手船员们一起生活。



对于叶冲来说,研究考察的工作并不枯燥,也不艰苦,而是在一个又一个发现的过程中证实自我价值。“我的工作让我找到了目标。”从小就一心想从事海洋事业的他加入到研制工作中绝非偶然。在一次巡查太湖失船的调查之后,叶冲开始对木帆船考察研究产生了兴趣。发表论文、获得认可,他第一次体验到了收获的喜悦,之后便一头扎进了木帆船的船模研制工作。



研制中心制作模型的工作还在继续,这一群海洋文化的传承者,在研究中发现问题,在专研中解决问题,再将最核心的文化知识传播给每一位观众,努力保护着正在逐渐淡去的文化记忆。



关键帧:


入苦心于研,识几代春秋。


用匠心于传,护文化记忆。


(看看新闻Knews记者:刘旭东 文字:李蔚欣 编辑:沈佩佩)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内容
APP 内打开
打开看看新闻参与讨论